《闺蜜重生要抢亲,给她!》
《闺蜜重生要抢亲,给她!》全本免费阅读
“嗯,顺便这份证明太子清白的交叉对比图也呈上去吧,还是以徐家表哥和那些学子的名义。魏云笙也加上,估计皇上已经看出魏庆泰是自污了。”
“就是不知道魏庆泰到底有什么把柄在二皇子手里,让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前途,”林若溪想不通,魏庆泰不愿意,以他的家世能力,完全可以拒绝,二皇子目前还奈何不了他。
甚至他身为左副都御史,有监察百官之职,直接上折子参奏二皇子都是可以的,顶多以后在官场被二皇子给排头吃。
可他得罪了二皇子,一定会受到太子的拉拢和庇护,哪怕他也不投靠太子。
但有句话不是说,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。
还有句话说,要把朋友弄得多多的,敌人弄的少少的,如此才能成事。
太子这点气度应该是有的,所以魏庆泰不敢得罪二皇子,只敢自污,还是一二皇子党的身份,被太子党拉下马的自污方式,二皇子察觉了他的小心思,也不好做什么了。
那么这个把柄一定很重要,重要到魏庆泰宁愿舍弃官位和清流名声。
“这件事我倒是知道一点,”林如清沉吟,“宫中的魏才人,是魏庆泰的嫡出长女,早年有过一门青梅竹马的婚约,后来那人死了,没多久便被一旨招进了宫里。魏才人从进宫就不得宠,一直幽居在深宫,很少出门,几乎和冷宫差不多,她心里应该是有前未婚夫的。”
林若溪吃惊,这不就相当于给皇帝戴了绿帽子?“这事你都知道?”
不应该啊,魏才人进宫时,他们都还小呢,之后也很少见到这个人,哪怕是宫宴。
林若溪也没有在记忆中挖掘出这个人,真就是冷宫弃妃了,宫里也很少提起,彷佛没有这个人。
“是很小的时候,在乾清宫意外听到的。”
林如清小时候,皇帝为了彰显恩宠,时常会招他前往乾清宫,那时候他小,皇帝也没什么避讳。
有一回,御前大总管匆匆汇报,魏才人生病了,是郁证。
皇帝随口说了一句,“还惦记着前夫呢,”便安排李总管找太医悄悄去看诊,一定要把人治好了。
他才知道宫里还有这么一个人,之后在宫外好奇打听过,发现她居然是魏家的女儿,还是东平郡王家未过门的前儿媳。
当时,东平郡王只有一个世子,父子俩骁勇善战,皆死在了战场上,郡王爵位传给了过继来的孩子,此人平庸,且早已娶妻,和郡王妃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。
这么说吧,他的亲生母亲和郡王妃算是同族姐妹,而他又是东平郡王的族人,所以才选了他。
林如清不知道皇帝把魏才女召进宫的目的,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政治需求,不然何以在她心有所属的前提下,还召进宫?
但进宫后,从未宠过是真的,所以魏才人给皇帝‘戴了’绿帽子,且这么多年一直‘戴着’。
这件事皇帝心里清楚,也是默许的态度,但绝对不能爆出来,放在明面上。
皇家的威严不容有失,一旦爆出来,必定要处理掉魏才人,甚至连累魏家的清白名声和一家子性命。
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,魏庆泰是为了皇帝的面子,和保住自己女儿,才主动自污的?
“那看来,他的事还有回旋的余地?”林若溪询问,她不确定皇帝对此会采取什么样儿的态度。
林如清沉吟半响,“看他的选择吧,他没有让侄子避开这次科考,或许便是打算借机让位,扶持侄子上去。他自己担着骂名,退出官场。”
“这么做,他的女儿是不是彻底安全了?”林若溪疑惑究竟是什么样儿的目的,让魏才人被关在宫里一辈子?
会是什么影响到皇家的秘密吗?魏才人是威胁警告两家的人质?
“当年,东平郡王父子惊才绝艳,于战事上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,”东平郡王掌握的是海军,曾多次出征海外,在朝廷面临西北,东北和西南的围攻时,稳定了海上安全。
可随着陆地上的战事告落,父子两快速陨落,且都是得了怪病的情况下,死在了战场。
“有一件事,我不知道你注意没注意到,当年多线用兵,人手粮食多有紧缺,但没有完全断绝过,那几年其实天灾不断,”林若溪沉吟道。
她是搞金融的,粮食一直是金融界最大宗的商品之一,更是牵扯其他期货价格变动。
国际局势稳不稳,和粮食问题有很大的关联。
所以关注粮食问题,以及在金融上的走势变化,一直是她重点关注的重要信息之一。
穿越后,她在查看林家账目时,不自觉就关注了粮食,用后世的方法一算,便发现当年战事的蹊跷之处。
国内的粮食安全一直独立于世界之外,又息息相关,华尔街对于国内的粮食问题一直有所关注,甚至出手过几次狙击,但都被打了回来。
她看过那些卷宗,对国内情况好奇,不仅核算过当时的情况,也估摸算过历朝历代的粮食产量,心中大致有个数。
但当年粮食的数量很奇怪,虽总是拖拖拉拉,营造出一种各种缺粮的错觉,但其实数量远超正常水平。
她之前以为,是太平仓起了作用,朝廷拿出了储存好几年的旧粮,加上虽有天灾,但也并非完全没有收益。
可当时许多男丁都上了战场,核算一下总体人口,再排除老幼,真正能下田耕种的人其实非常有限。
加上持续不断地天灾,不能通过丰收补给,那么多的粮是哪来的?
林若溪头皮发麻,也不敢深想。
可在知道东平郡王父子一直在海上活动,她就忍不住联想。
多出的粮食不会是抢来的吧?从哪里抢的,肯定是周边小国。
可一点消息都没有传出来,否则那些大臣早闹翻天了,叫嚷着天朝上国怎么如强盗一般行事,对他们大肆批判。
可实际上,一点风声都没有,甚至史书都没有记。
不会是......抢走粮食后,全杀了吧?
林如清表情变了变,眼露惊惧,随即反驳,“何必竭泽而渔,人还在便能继续种粮食......”
然而这话他说的很没有底气,当年那种情况,缺粮缺得厉害,周边小国人数少,再是丰收又能收获多少?
如果再给本地人留下一年的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】
【退出畅读后阅读完整章节!】